新会历史

  新会(Xinhui, Sunwui或Sanwui),古称冈州,现为广东省江门市辖区,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银洲湖畔、潭江下游,东与中山、南与斗门相邻,北与江门、鹤山,西与开平、西南与台山接壤,扼粤西南之咽喉,据珠江三角洲之要冲,濒临南海,毗邻港澳,陆地面积1355平方公里,户籍人口75万。

  新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,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,年平均气温21.8℃,2010年降雨量2020.3毫米,气候温和,土地肥沃,河网密布,物产丰饶,盛产蒲葵,新会葵艺闻名遐迩,新会陈皮享誉全国。素有“葵乡”、“水果之乡”、“鱼米之乡”之称。

  新会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,历史上一直是四邑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交通中心,现有电视台及电台。2015年排名全国百强区第55位。[1] 

  新会是中国著名侨乡[2]  ,也是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祖籍地,因此有句俗话说海外也有一个新会。

  新会文物古迹极多,有4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贝丘遗址,有隋朝的古塔、唐朝的官冲窑址,有宋朝的孔庙、宋元厓山海战遗址和崖山祠,有明清的古塔、古炮台和媲美广州陈家祠的新会书院及新会学宫,有广东四大名寺之一的圭峰山玉台寺,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故居,有4A级景区小鸟天堂、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古兜温泉度假村,和叱石岩、公坑寺、紫云观、玉湖、银湖湾等。

  新会是广东历史上文风最鼎盛的地区之一,有“东莞拳头新会笔”之美誉,岭南大儒陈白沙、维新领袖梁启超、历史学家陈垣等均出自新会,是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发源地,有“海滨邹鲁”之称。[3] 


新会历史沿革


  今新会地,新石器时代已有百越人聚居,战国时为百越地,秦、汉属南海郡。

三国吴黄武元年(222),官府以今司前镇河村乡附近为治所置平夷县,这是新会地设立行政区划的开始。晋恭帝元熙二年(420)置新会郡,新会之名自此始。隋开皇十年(590)撤新会郡置新会县。隋唐间置冈州,历经废兴,贞观十三年(639年)重置冈州后移治于今会城。新会境域最广时为南朝宋元嘉十二年(435),面积约8419平方公里。此后近1600年间,先后划地置(归)香山(今中山)、顺德、恩平、新宁(今台山)、开平、鹤山、斗门、江门等。

  清末,新会境内开始修筑新宁铁路。民国时又修筑新鹤、江佛等多条公路交汇在县城东北10千米的江门镇,新会县城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渐由江门镇取代。1925年11月26日,江门正式脱离新会独立成市,直到1931年2月26日才复归新会管辖。

  1951年1月12日,江门重新设市。1977年9月22日,外海公社及荷塘公社的潮连岛划归江门市,结束新会县域包围江门市的历史。1984年3月,全县撤公社建区。1986年11月24日,全县20个区全部撤区建镇。

  1992年撤县设市。2000年,新会市辖18个镇:会城镇、大泽镇、七堡镇、司前镇、牛湾镇、罗坑镇、 小冈镇、双水镇、崖西镇、崖南镇、沙堆镇、古井镇、三江镇、睦洲镇、大鳌镇、荷塘镇、棠下镇、杜阮镇。2002年6月22日,撤销县级新会市,设立新会区。新会区辖原县级新会市的会城镇、大泽镇、司前镇、沙堆镇、古井镇、三江镇、崖门镇、双水镇、罗坑镇、大鳌镇、睦洲镇。新会区人民政府驻会城镇。原县级新会市的棠下镇、荷塘镇、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。2005年,撤销会城镇,设立会城街道办事处,作为新会区政府的派出机关。会城街道办事处管辖原会城镇的行政区域范围,共有17个居委会和29个村委会,总面积140.66平方千米,户籍人口265170人。

Copyright © 2023 江门市邑葵陈皮有限公司- WWW.YIKUICHENP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商家资质 粤ICP备16025742号-1 粤公网安备44070502000411号